- 時間:2020-09-08
- 來源:甘肅日報
數(shù)十年來,一代代嘉峪關公路人用實際行動傳承“八棵樹精神”。如今,“八棵樹精神”已成為當?shù)氐囊环N精神昭示,激勵著年青一代的公路人不負使命,繼續(xù)前行。
嘉峪關西郊,國道312線之側,八棵楊樹一字排開,挺拔高峻,枝葉蔥郁繁茂。
1952年春,以新中國第一代養(yǎng)路人鄭占乾為代表的新中國養(yǎng)路工人,在戈壁開路、護路、養(yǎng)路之余,在嘉峪關的荒漠戈壁,種下了十幾棵楊樹。幾十年間,楊樹頂風冒雪,頑強生長,成活了八棵,成為嘉峪關這個新興的現(xiàn)代化工業(yè)旅游城市的第一抹綠色。
“‘八棵樹精神’是老一輩嘉峪關公路人扎根戈壁、艱苦奮斗的縮影,更是嘉峪關人戰(zhàn)勝惡劣自然環(huán)境的智慧凝結?!痹诩斡P市八棵樹文化廣場負責養(yǎng)護樹木的雄關公路段段長李保中說。
歷經(jīng)六十多年,幾代嘉峪關公路人在戈壁荒漠鑄就了綠樹成蔭的康莊大道。
“我在這里工作已有5年了,主要負責工區(qū)樹木病害防治、抹芽、修枝、除草、防凍等日常養(yǎng)護工作?!奔斡P公路局應急搶險保障中心養(yǎng)護員甘長江說,每年自己和同事種植的樹木有上千棵,第一年種植的樹木已長到了10厘米粗。
站在應急搶險保障中心工區(qū),放眼望去,胡楊、杏樹、沙棗、柳樹等樹木在陽光的沐浴下郁郁蔥蔥,幾名養(yǎng)護員在修剪枝干、松土澆水,構成一幅生機盎然的美麗畫卷。
“這里最早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戈壁灘,面對困難,職工們大膽嘗試,通過深換土、勤澆水、種植苜蓿改良土質(zhì),種沙棗、胡楊、楊樹等易成活樹木,擋風固沙,使工區(qū)先綠起來?!睉睋岆U保障中心主任張有全說,工區(qū)綠化總面積已經(jīng)達到了100多畝,形成了集辦公生活、應急物資儲備、設備停放、養(yǎng)殖種植為一體的園林式工區(qū)。
近年來,嘉峪關公路局在履行好“養(yǎng)好公路、保障暢通”的職責下,通過組織集體義務勞動和主題黨日勞動實踐等活動,挖溝換土、開地墾荒、共建“愛心林”,年復一年、日復一日地種植樹木,對工區(qū)周邊戈壁灘進行綠化。5年來,全局綠化總面積達到223.6畝,種植樹木近萬株,使這片戈壁灘變?yōu)榫G色的風景線。
“為深入傳承發(fā)揚‘八棵樹精神’,每年的4月16日被確定為傳承‘八棵樹精神’活動日,以實際行動為嘉峪關市生態(tài)文明建設貢獻力量?!痹诎丝脴湮幕瘡V場,嘉峪關公路局黨委書記楊向軍指著旁邊的八棵小樹說,這是去年主題活動日種下的,寓意著“八棵樹精神”的延續(xù)。
從一抹綠到一片綠,從一片綠到滿城綠。順著八棵樹文化廣場放眼望去,綠樹成排的大道向前延伸……(記者徐俊勇)